青岛新闻网3月16日讯 15日,青岛市2016年度融资担保行业发展和监管工作会议在青岛担保中心有限公司召开。会议上介绍了2015年青岛市融资担保行业总体运行情况,截至2015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共44家,具有国资背景的融资担保机构达到19家,国有独资的7家,国有控股的6家,国有参股的6家,注册资本金共计30亿元。2015年,全市累计担保金额108.9亿元。
规模壮大,注册资本金达30亿
2015年退出机构21家,新设机构4家(1家省级分公司),截至2015年末,全市融资性担保公司共44家(其中法人机构42家,2家省级分公司),机构注册资本共计69.63亿元,户均注册资本金1.76亿元。
从规模结构看,注册资本10亿元的机构1家(城投担保),3(含)-10亿元机构4家(华商汇通、担保中心、国信担保、海鼎担保),1(含)-3亿元机构30家,1亿元以下的9家。
从资本来源结构看,具有国资背景的融资担保机构达到19家,国有独资的7家,国有控股的6家,国有参股的6家,注册资本金共计30亿元。
2015年青岛融资担保行业累计担保金额达108.9亿元
2015年,全市累计担保金额108.9亿元、担保余额134.4亿元,融资担保业务累计94.49亿元,融资担保在保余额93.75亿元,放大倍数1.32倍。其中,放大倍数高于2倍的有11家,1-2倍的有9家,1倍以内的有24家。
在担保投向上,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在保余额为79.4亿元,占比84.53%。
在担保业务发展方面,全年累计再担保9.9亿元,余额14.9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9%、121.7%。
行业全年实现收入3.48亿元,其中融资性担保收入1.2亿元,投资收益1.0694亿元,非融资性担保收入899万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3亿元,缴纳税收4454万元。
2015年融资担保行业发展显现出“一优化、两收缩、两提升”的特点
行业整体结构得到优化、在行业体量和担保业务量有所收缩、支持实体经济力度提升、机构创新源动力提升。但总体而言,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逐步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从外延式增长转向内涵式发展,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和基本面没有改变,支持服务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力度有所增强。
面对“价值发现期”政策机遇期”“多维发展期”“风险叠加期”四期叠加并行所带来的机遇和调整,金融办主任白光昭提到,要促进融资担保行业长远、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实现“五个回归”,回归供需平衡的行业最优规模和布局;回归融资担保行业准公共产品的功能属性;回归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提供融资服务的发展路径;回归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生力军的角色定位;回归“审慎监管、有促有控、扶优限劣”的监管思路。 (青岛新闻网 窦晓文)
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